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北京密云区:铆足干劲建设“五兴乡村”

来源:新京报发布时间:01-16
分享到:

原标题:首都东北大门 密云区铆足干劲建设“五兴乡村”

112日下午,北京密云区迎来新年第一场雪。十里堡镇红光村的20亩地厂房内热火朝天,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未觉察天气变化;河南寨镇套里村137栋日光温室里绿意盎然,不时有冒雪来的远客,进棚摘菜。传统农村入冬便是农闲,如今农民也参与现代化生产,腊月反而更忙些。

2022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论述,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同年11月,密云区发文提出加快建设产业设施兴、人才服务兴、文化文明兴、生态环境兴、组织机制兴的五兴乡村

过去一年,密云区30五兴乡村示范村先行启动。打小守着密云水库长大,对绿水青山有天然情结,但也一样向往美好生活的密云人,正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决心走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1月12日,密云区十里堡镇红光村,村里的“清风廊”。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山崖养蜂平原种菜,每个村都有张特色名片

从空中俯瞰,十里堡镇红光村建筑布局极为规整,如同棋盘,四周被柏油路环绕,村民出村便可进城。1月12日下午,雪花落在一座安静的印刷厂大院里,但车间里面机器声轰鸣。该厂负责人肖磊介绍,生产车间封闭性比较好,是为了防止废气外溢,同时车间里安装废气收集治理设施,确保绿色生产。

1月12日,俯瞰密云区十里堡镇红光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从上世纪80年代,人口300多户的红光村,就发展起绿色印刷业,如今村里有160余人在印刷厂工作。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的环保补贴力度,并在2022年完成村里污水管道修建工作。村支书师玉军告诉记者,村里产业设施提升后,吸引了四川、山西等地的劳动力涌入,而且引来了城区的租客,目前村里租客就有500多人。

1月12日,密云区十里堡镇红光村,雁林吉兆印刷厂的车间里,工人正在忙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红光村是十里堡镇唯一的“五兴乡村”示范点。山区面积占了总面积五分之四的密云,大部分村镇没有建工厂的优良地理区位条件。密云区便坚持“一村一策”,聚焦“水库鱼、特色蜜、环湖粮、山区果、平原菜”产业布局,着力发展起地方特色农业。

1月12日,密云区十里堡镇红光村,小朋友在红光村文化公园里玩耍。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每年九月底,离密云城区近百里地的冯家峪镇西口外村,沈阳蜂农董玉发会专程来此地,攀登150多米高悬崖割蜜。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崖壁蜂场,有600多只崖壁蜂箱。整个冯家峪镇有中蜂蜂群1.4万余群,占北京市的90%,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中蜂养殖基地,2021年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为“中华蜜蜂小镇”。

十月金秋,位于水库西侧一公里处的溪翁庄镇尖岩村,会引来许多从城里来吃鱼的客人,村里一条东西向的进村大路,将两旁楼房连接起来,墙上绘有水墨画、油彩画,村里有专业渔民,也有做水库鱼的店面。这个村在2017年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又在2022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录。

入冬临近年关,河南寨镇套里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乡亲们更忙了。菜农们要忙着包装蔬菜礼盒,每个礼盒里放有西红柿、萝卜等十五种菜品。年前年后的两个月时间,合作社能卖掉四五千箱礼盒。而该村一年的蔬菜产量达到500万公斤,是首都优质蔬菜重要供应地之一。

“产业设施兴”始终建立在生态环保原则上,这是密云从一些示范村发展历程上做出的总结,也是打造乡村振兴“密云样板”的锚向。密云在探索“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特色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农业、文旅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

新农人涌入村庄,高质量发展有了主推手

1月12日下午,套里村育苗棚里,30岁的郑紫然从暖棚里推出盆景车,上面码放着一叠叠育苗盘,他介绍,这些是葱头育苗盘。把它们倒腾到冷棚里,是要让它们生长慢些,“葱头集中上市,指定卖不出好价钱,等葱头末期了,我们再上市,价格能好些。”他笑了笑,挑了下眉。

1月12日,密云区河南寨镇套里村,村民在大棚间倒苗。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年轻的郑紫然是村里的全科农技员,他每年要把村里137个大棚全部调研一遍,以数据形式报送给当地农业部门。此外,他还有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难题的义务。实际上,套里村的大棚种植历史已有40余年,早期菜农郑凤全,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组织菜农办了防治西红柿黄曲病毒和蔬菜根结线虫培训班,将自己学来的防控病虫害技术无偿传授给邻舍。

在政府主导的技术下乡活动和菜农们摸索实践下,套里村出现了很多土专家。如党支部书记何秀玲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有名的植物医生,党员郑凤祥是试种新品种农作物增收的行家里手。

  1月12日,密云区河南寨镇套里村,村民正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何秀玲认为,乡村涌现出新农人,除了技术因素的加持外,更重要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凝聚力。尤其近年来密云区开展“密云先锋”行动,每名党员都联系了十来名群众,在“保水保生态”“乡村振兴”“绿色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密云许多村庄创设了“1+10”党员包户联系群众机制,所有村民都有一张“1+10党员联系卡”,上面写着包户党员的联系电话,村民遇到困难,就可以联系包户党员。包户党员解决不了的问题,村委会便一起商讨解决。

尖岩村第一书记王书平在村里驻守十来年了。凭借出色的党建工作,她和同事把一个原本人心涣散、产业落后的低收入村,变成年接待游客近十万人次的民俗旅游村。2020年,王书平在区里镇里支持下,引进了知名品牌民宿主理人的投资,村里从此有了十来家精品民宿小院。

越来越多新农人汇入“五兴乡村”建设之中,他们将城市的先进理念、要素资源、人力资本、知识经验运用到乡村治理之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据介绍,密云区将继续实施“头雁”行动,推进人才服务兴,同时完善“组团式帮扶协作机制”,提升乡村共治水平。

生态与文明共生,以绣花功夫建五兴乡村

夏天,乘坐“开往春天的列车”怀密线,从北京北站始发,终点到密云古北口站。站在山头上,可以俯瞰河西村全貌:群山之间一大片开阔地,带阁楼的瓦房,吕祖庙、清真寺的檐角,清朝铁匠铺的遗址,在树木葳蕤间隐现。

2022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公示》,北京市有四个村落上榜,而密云区独揽三个: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密云区古北口镇潮关村。

河西村坐落在卧虎山长城脚下,潮河岸边,四面环山,坐北朝南,原名叫柳林营,据传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建驻军城(奚城),经过680年时间,柳林营由城演变为村落,至现在已有2100多年。

近年来,河西村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打造出森林景观与村庄绿化美化遥相呼应,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美化效果。目前村里已有100余户民俗户,可同时容纳300人住宿,2500人用餐,民宿旅游经营业日渐兴旺。在区、镇鼓励下,村里盘活闲置资源,发展渔业养殖和休闲垂钓产业,建成集观光、垂钓、采摘于一体的旅游项目。

长城脚下的河流,缓缓汇入密云水库。2022年5月16日,密云水库公布了2022年首次全面水质监测结果,化验报告显示库区水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标准II类。这是密云水库常年保持的最佳成绩。

每段未开放的“野”长城,总有附近村民每周定期巡护;同样,水库附近的每个村庄,总要有一群人做保水员。今年51岁的潮关村村民曹永和,在潮河边上、北齐长城脚下长大,前年他做了长城巡护员。他告诉记者,密云人对水和长城有天然的情感,潜意识觉得保护青山绿水古城,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世世代代,人们始终对自然和历史报以极温情的关怀,这形成密云的地域文化。新时代,密云的乡村振兴之路与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同频共振。据介绍,密云区在加快建设“五兴乡村”中,保留村庄原有纹理,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深挖传统村落资源禀赋优势,既培育特色产业,也支持乡村咖啡、摄影观星、野地露营等新业态经济发展。

红光村、尖岩村、河西村等30个“五兴乡村”示范村已先行启动,未来两年,还要经历巩固提升、复核验收环节。据密云区介绍,2030年,密云区“五兴乡村”建设达到80%,取得阶段性进展,“五兴乡村”建设初具规模;2035年,“五兴乡村”建设基本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唐峥 校对 卢茜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通讯员:律超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