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温江稻蒜轮作绘就“天府粮仓”美丽画卷
本网讯 “今年温江的蒜薹上市啦!又嫩又脆,巴适得很。”日前,位于成都平原温江区永宁镇杏林社区的乡村田野到处一派忙碌景象,采收蒜薹、上秤称重、收购装车……蒜薹香味在空气中弥漫。
随着温江蒜薹进入采收季节,连日来,温江蒜农都忙碌在蒜田里和小路边,拉蒜薹的摩托车和汽车来回穿梭在机耕道上,蒜薹收购商纷至沓来,一车车鲜香的温江蒜薹从此发往成都的大小市场,乃至湖北、贵州、陕西、河南等全国各地,一曲“稻蒜轮作千斤粮万元钱”的乡村振兴交响曲奏响在温江乡村田野。
近年来,温江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扎实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稻蒜轮作生产模式,优化拓展农业全产业链条,有效实现首保“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稻蒜轮作生产模式,优化拓展农业全产业链条,有效实现土地亩均“千斤粮、万元钱”。
稻蒜轮作面积1.5万亩 打造“天府粮仓”的美丽画卷
根据温江耕地整体规模小、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分布零散等严重制约了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实际,温江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奋力建设创新开放三产共兴的希望之区,着力聚焦提高亩均产量、追求质量优势,坚持补短板、夯基础,不断做优做强温江稻蒜现代农业园区等产业载体,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重点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等工程,加快农村区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数字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无人智慧农场应用等先进新技术,园区农业综合信息化水平超过70%。目前,温江稻蒜轮作面积1.5万亩,年产蒜薹525万公斤,蒜头1350万公斤。
科技赋能产业强 助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路
充分整合区域内科研院所资源力量,深入推动与川农大、成都农林科学院、省种业集团等合作,推进“百亩优质稻蒜轮作示范项目”、“五新”数字农场、“川农牛”科创农庄等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农业科技试验区;利用区块链技术和CNG农业公链平台,聚力开展“温江大蒜”种源保护、良种选育、种苗等级与品质鉴定以及标准化体系建设。目前,已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优质水稻、大蒜品种试验示范新优品种200个以上。积极发挥区大蒜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大力推广红七星大蒜种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绿色生产水平,也为蒜薹的增产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温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石秀蓉介绍,温江区加强大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大蒜质量管控,深入推进大蒜产地准出制度、产地标识制度,认真抓好大蒜生产春季田管和蒜薹农残快检抽查,出薹期间组织技术专家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种植培训,提高大蒜和蒜薹的品质产量,营销提升温江“红七星”大蒜知名度,做好蒜苔采收上市指导服务,确保蒜薹销售价格稳中有升。
与此同时,温江区还大力延展产业链条,塑造温江稻蒜品牌。丰富完善黑蒜等大蒜深加工产品种类,延伸农产品供应链条。开展温江大蒜产品品牌推广、电商营销,全方位拓展产销对接模式。稻蒜轮作园区品牌农产品产量占比达85%,助推温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路。
稻蒜轮作农民富 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今年蒜薹采摘早,收益好,市场收购价最高达22元每公斤。”在八角社区的蒜田里,忙碌着的村民李军欣喜地告诉记者,他家从3月7日开始打蒜薹,连续采摘两天,已经卖出500多公斤蒜薹,收益十分可观。蒜农王代勇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天打了1000多公斤,卖了2万多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近段时间,温江区的乡村田野里村民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杏林社区的蒜农李光全说,他家地里的蒜薹可产2000多公斤,今年仅此一项就能为他家带来几万元的收入。
除了蒜农,蒜薹代购商朱红云这段时间每天成了温江的常客,他说在收购蒜薹的季节,他每天要收购5万多公斤。
温江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大蒜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有“中国十大蒜乡之一”的美誉,2006年温江大蒜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中“红七星大蒜”尤为出名。
一季水稻一季大蒜的轮作方式,加上农业科技创新赋能,让园区在保障粮食生产夯实农业基本盘的基础上,实现每亩地综合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大蒜产业已成为助力温江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为助力打造“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书写温江“三农”新华章。